今天(03/18)给各位分享数量关系怎么写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数量关系怎么写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问题一、数量关系怎么做?
数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————数量不强,70+都很难,别说75+了
按照一般认为的分值:言语0.8×40=32,数量关系0.8×15=12,逻辑0.8×10=8,定义0.7×10=7,图推0.6×10=6,类比0.5×10-5,资料1×20=20,常识0.5×20=10
(注意这个只是一般性参考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标准,以我实战经验,可能难度系数是有权重的,也就是实际分数一般会比整体正确率略低,在此予以忽略)
如果基本放弃数量的话,就算你蒙对25%,那就是丢9分。言语正确率75%丢8分,资料90%丢2分,常识60%丢4分,已经丢了23分了,判断模块80%正确率约丢5分,大约72,更何况,这些正确率很多人还达不到。
可以说,数量强,则行测强;数量弱,则行测弱
那么问题来了,数量怎么才能学好呢?——首先要敢学,其次才是要会学。
为什么把敢学放在首要位置?
因为我见到太多自己说要放弃数量的、劝别人数量靠蒙的、自认是文科生、女生或者双重buff——文科女生学不好数量的等等
自古未战先怯者,未闻胜绩。
当然,有人会说,我知道不能怕,也告诉自己不要怕,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地要怕?
这很正常,人类的恐惧,往往源自无知——你对数量根本不了解,当然会害怕
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我这篇文章,对数量高频考点有个系统性认识:
有着丰富与杠精对线经验的我,已经贴心地帮他们想好话了——你怎么不拿最新真题来举例呢?
嗯,那好,最近的国考数量有人觉得比较难吧?其中,副省级难度算最大了吧?
让我们来看下吧:
(22副省-64)甲和乙两个乡村图书室共有5000本藏书,其中甲图书室的藏书比乙图书室多3x本。现从甲图书室中取出150本书放入乙图书室后,甲图书室的藏书仍比乙图书室多2x本。问甲图书室原有图书多少本:
A.2500 B.2750 C.2950 D.3500
甲图书室的藏书比乙图书室多3x本。现从甲图书室中取出150本书放入乙图书室后,甲图书室的藏书仍比乙图书室多2x本→x=300,3x=900(甲少150,乙多150,则甲乙间差距缩小300,故x=300)
和差问题公式:大+小=和=(小+差)+小=大+(大-差),则大=(和+差)÷2
(不用也可以,其实这就是为了简便点。另外,这公式不是用来死记的,用几次自然就记住了)
故(5000+900)÷2=2950,则C
看见没,其实只要弄清楚“从甲图书室中取出150本书放入乙图书室后”的数学意义,再了解下和差问题公式(不了解也没事,列方程也就是慢一点),这道题心算都能做出来。。。
不用急着杠,我知道你们要说啥——举个特例算个P啊
那再来一道:
(22副省-66)高校某专业70多名毕业生中,有96%在毕业后去西部省区支援国家建设。其中去偏远中小学支教的毕业生占该专业毕业生总数的20%,比任职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少2人,比在西部地区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多1人,其余的毕业生选择去国有企业西部边远岗位工作。问去国有企业西部边远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有多少人:
A.32 B.29 C.26 D.23
96%=24/25,则总数75(24份是70多,每份只能是3,则总数25份为75)
故去偏远中小学支教的15人,任职大学生村官的17人,西部地区参军入伍的14人
72-15-17-14,尾数6,则C
不要光选简单题?
没问题!
(22副省-62)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5名职工参加党史知识测验,每人得分均不相同。甲和乙的平均分比丙多2分,丁和戊的平均分比丁多5分,甲、乙的平均分比丙、丁、戊的平均分多3分。问丙、丁、戊三人得分的排序为:
A.丙>丁>戊 B.丙>戊>丁 C.丁>丙>戊 D.戊>丙>丁
丁和戊的平均分比丁多5分→戊=丁+10
甲和乙的平均分比丙多2分+甲、乙的平均分比丙、丁、戊的平均分多3分→丙比丙、丁、戊的平均分多1分→丙比丁和戊的平均分多1.5分+丁和戊的平均分比丁多5分→丙=丁+6.5,则D
这道题乍一看,肯定很多同学很懵,但其实理清关系,无非就是步步为营、逐个推理罢了。
不举太多了,相信到现在没被劝退的,也都能理解我为什么说数量并不可怕了——数量就是个纸老虎。
坚持到这里的,让我们来看下什么叫会学数量——其实就是弄明白三个问题:考什么?怎么学?学怎么?
但这三个问题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明白的。
A、考什么?
很多人都会觉得,这谁不知道啊?
不就是那些题型和技巧嘛——赋值法、比例法、工程问题、行程问题、十字交叉法、集合问题、平面几何、函数图像、比例问题、排列组合、周期问题、不定方程及推理型、数列问题、经济问题、奇偶特性、立体几何、年龄及固定差问题、鸡兔同笼、倍数特性法、首尾数法、最值问题等等
从考点角度来说,是这样没错。
但更深层次的,你想过吗?
说起来,有件事我觉得挺奇怪的——高考前,大家都把大纲翻来覆去地研究,到了公考,能想起来还有大纲的都不多,别说研究了。。。
让我们来看下大纲吧,以国考为准(毕竟它是一切公考的风向标)
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、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,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、推理、判断、运算等。
注意加粗的十二个字,可谓字字珠玑。但因为过于概括,所以大家可能并未完全理解其精髓:
1、数量的名称是数量关系,而不是数学运算!
数量的关键是关系——读题时能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;破题时能理解题目信息与所求量的关系;解题时能熟练应用核心关系。
2、关系的落脚点是量化——也就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!
3、关系的处理,有分析、推理、判断、运算,而不仅仅是运算!
4、运算,也不仅仅是动笔算——更推荐能简则简,也就是能动脑,就别动手!
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数量的关系思维。
肯定有人觉得长不想看,没事,我简单举几个例子。有人说江苏数量很难?让我们来看看:
(21苏A-59)为促进旅游业复苏,今年8月1日起至年底,某景区门票价格在原定价的基础上,工作日执行两折票价,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执行五折票价。预计门票打折后,每天的游客人数均比原来翻一番,已知打折前该景区双休日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是工作日的5倍,则打折后,该景区一周(该周无法定节假日)的门票收入是打折前的:
A、0.5倍 B、0.6倍 C、0.7倍 D、0.8倍
方程法就不说了,我从来懒得用
解一:设打折前景区工作日每日游客1人、门票1元(或者理解为1个单位)
打折前1×5+5×2=15(这是特殊值法,其本质就是将方程法的未知数替代为1或其他便于计算的数——你不用写一堆字母了,当然快了)
打折后:1×2×5×0.2+5×2×2×0.5=12
12/15=0.8,则D
解二:但我还是觉得很麻烦,尤其是解一还是要写不少数字的,那么能不能不动笔心算?
当然能,不过,需要对十字交叉有较深的理解,明白其核心关系就是Aa+Bb=(A+B)r
工作日门票总额和双休日门票总额混合得门票总额
则0.4和1按1:2混合,混合比例为0.8
解释如下:
(1)1和2是原先的门票收入之比——打折前该景区双休日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是工作日的5倍,1×5:5×2=1:2
(2)0.4和1是打折且翻番的混合倍数——工作日执行两折票价,人数翻番,0.2×4=0.4;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执行五折票价,人数翻番,0.5×2=1
(20苏A-54、B-59、C-60)使用浓度为60%的硫酸溶液50克和浓度为90%的硫酸溶液若干克,配制浓度为66%的硫酸溶液100克,需要加水的质量是
A、10克 B、12克 C、15克 D、18克
解一:溶液问题——溶质守恒,100×66%-50×60%=36
36÷90%=40 100-50-40=10,则A(理解有困难的可以自己列方程,这个不是重点)
解二:如果能看出这一层关系——60%的硫酸溶液50克和50克混合溶液等量混合得66%的硫酸溶液100克
则50克混合溶液浓度为72%,
利用十字交叉法:90%硫酸溶液:0%浓度水=72%:(90%-72%)=4:1 则水质量10g
或直接看作稀释 72%/90%=4/5,水占1/5,则A
(21苏A-58)某单位开设a、b、c、d、e、f六门培训课程,员工自愿报名参加。经统计,员工选择的课程组合共有四种,a+f、d+f、a+c+e、b+c+f,所有培训结束后,统一安排考试,为不影响工作要求,在1月4日至10日中的连续六天考完,每天只考一门,且每位员工都不会连续两天参加考试,则安排这六门课程考试日期的不同方法共有:
A、2种 B、4种 C、8种 D、12种
这道题,肯定很多人看着很懵逼——啥题型?该用啥技巧?老师没讲过啊!
其实,这就是思维不够灵活,对数学还停留在小学生的理解——判断题型、选择方法、模式解题。
可是,你已经是成年人了,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了——这题,其实就是在理清关系的基础上,一步步推理:
4-10日为7天,选连续6天有两种(4-9或5-10);
f最特殊——选了f的有选a、b、c、d,故f只能放在首尾两种,且紧邻必为e;
e不能接a、c,故有bd两种可能——b不能接c、ac不能连,故只有badc
也就是说,f在首,则febadc;f在尾,则反过来,即cdabef。
(或者注意c也只能在首尾、首尾依次排)
故2×2=4种,则B
略微总结下:
有的题目,就是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,如经济类题目等
有的题目,要重点把握所给信息和所求信息之间的关系
更高一级,要分清题目中信息,到底是有效信息、无效信息,还是干扰信息
另外还要注意:有效信息,是可以直接利用,还是需要转换
最高级别,就是对信息的深度分析
把握好关系,如庖丁解牛、游刃有余。
有兴趣可以看下我的这篇解析:
B、怎么学?
关于高效学习,我专门写了篇回答:
对于数量来说,要注意几个方面
一、学什么内容
(一)优先学高频考点
网上不少所谓公考数量的资料,其实是搬运小学奥数,在10年之前确实两者重合度很高,但近年,公考数量有着明显的侧重,数量考点本身就多,考点下面又能各种细分,如果不讲究个轻重缓急,只能说事倍功半。
不想看文章的就看下这句话——赋值法、比例问题、工程问题、十字交叉法、行程问题、集合问题、平面几何、排列组合,这些是优先学习且必须要拿下的。
(二)一定要掌握思维思想
数量不把握本质、不掌握思维,就是低层次的套模板,遇到题目稍微变形就懵逼,比如前面举的那道题——(21苏A-58)某单位开设a、b、c、d、e、f六门培训课……
二、怎么学
(一)耐心
数量绝非短期可以速成(所以,如果你离考试很近才看到,那就优先学其他模块,有时间再学几个数量高频考点,能拿几分是几分吧)
数学思维的建立,更难计日程功。
尤其是在中途,可能会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,此时一定要能耐心坚持,直到厚积薄发、突飞猛进的那一天。
(二)渐进
数量的题目,难易差别非常大——所以,只要你不是一无所知,总有你能答出来的,一定不要完全放弃。
而学习者水平层次不齐,我辅导时就能感受到。但数量又很难像语言阅读那样难度分级——那会将知识点分割得支离破碎、杂乱不堪。
而且数量很多题目都是多考点综合,也很难太过清晰地归类。
那么,对于学习者的你,应该怎么办呢?
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不要指望一蹴而就——而要循序渐进。
第一遍,只听能听懂的,听不懂的,果断跳过,不要纠结——你纠结那道题的时间,足够你学好几题了。
第二遍,再扫清之前的遗留。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,数量很多技巧、思想的运用之妙,你水平不够,是很难理解、消化乃至掌握的。
(三)透彻
1、认真听、仔细听,直到真正听懂
2、自己重新做,确认自己能够掌握
3、不按考点做题,确保自己能够很快破题。
(四)全面
要对题型技巧的各个分类、各种变形,了如指掌。(数量的变化,至少目前市面上主流辅导书都写得太单薄)
(五)足量
大家都知道,我是极其反感刷题这个词的。
不过,在数量方面,倒是真需要大量做题,近似于刷——因为考点太广、变化太多。
一定要大量练习真题,目的是熟练技巧,以及能在看到题目之后几秒内想到解题方法和技巧。
国考数量、江苏、浙江、联A、山东数量都是不错的选择,其他地方也均有亮点,区别不是太大。
C、学怎么?
一、读题——题型熟、读题快
现在很多地方题目,故意把题干文字设置较多,一定要学会速读、跳读、译读——
整体速读、无关跳过、文字转译为数量信息
(17深圳-49)有甲、乙两家网店销售照片墙,甲销售的相框由原木制作,定价是每套120元,利润为定价的20%,乙销售的相框由人造板材制作,虽然定价是每套80元,但每套却能盈利37.5元,两家销售量持平。为了增加销量,甲推出了好评返现5元的活动,结果活动期间销售量是原来的1.5倍,好评率是80%,而乙的销售量却因受竞争而减少了,整个活动期间两家所获利润相同,则活动期间乙的销售量与原来相比减少了:
A.10% B.15% C.20% D.25%
题干文字比较多吧,我精简下你们看看
有甲、乙两店卖相框
甲定价每套120元,利润为定价的20%,
乙定价每套80元,每套却能盈利37.5元,两家销售量持平。
甲推出好评返现5元活动,销售量是原来的1.5倍,
活动期间两家所获利润相同,则活动期间乙的销售量与原来相比减少了?
是不是要思考的信息少了很多?
假设两家原来销售量都是100套,
甲活动期间销售量为150套、好评有120套,每套利润为120×0.2=24元,总利润=(150*24)-(120*5)=3000元。
乙活动期间的销售量=3000/37.5=80套,比原来减少(100-80)/100=20%,则C
(18苏A-58、B-63、C-57)某化学实验室有A、B、C三个试管分别盛有10克、20克、30克水,将某种盐溶液10克倒入试管A中,充分混合均匀后,取出10克溶液倒入B试管,充分混合均匀后,取出10克溶液倒入C试管,充分混合均匀后,这时C试管中溶液浓度为1%,则倒入A试管中的盐溶液浓度是:
A.40% B.36% C.30% D.24%
转化下题目表述:
倒入试管A,浓度变为原来的1/2;
再倒入试管B,浓度变为上一次的1/3;
再倒入试管C,浓度变为上一次的1/4;
这样是不是就很清晰明了了?
可得最初的浓度=1%×4×3×2=24%,选D
二、破题——技巧熟、分析快
1、要对技巧的本质有着透彻的理解;
2、对技巧能用的题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;
3、对于技巧的应用有着较高的熟练度。
如此,才能快速破题。
(20苏A-61)某食品厂速冻饺子的包装有大盒和小盒两种规格,现生产了11000只饺子,恰好装满100个大盒和200个小盒。若3个大盒与5个小盒装的饺子数量相等,则每个小盒与每个大盒装入的饺子数量分别是
A、24只、40只 B、30只、50只 C、36只、60只 D、27只、45只
现生产了11000只饺子,恰好装满100个大盒和200个小盒→100大+200小=11000;
若3个大盒与5个小盒装的饺子数量相等→每个大盒的饺子数量:每个小盒的饺子数量=5:3。
解一:方程法:。设大盒可以装5a只饺子,小盒可以装3a只饺子。根据“现生产了11000只饺子,恰好装满100个大盒和200个小盒”,可得5a×100+3a×200=11000,解得a=10,则3a=30,5a=50,则B
解二:特值法,5×100+3×200=1100,11000=1100×10,则分别为50和30,B
三、解题——计算熟、心算快
相当一部分人,数资是怎么丢分的呢?——6+8=12;3×6=16
嗯,阻碍你登上顶峰的,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。
解决之策——不要只听、光看,一定要自己动脑想、动手算(推荐简单计算尽量心算解决)。
以我个人经验,备考时经常在地铁、公交上看手机做数量,速度一般是简单题30秒、较难题50秒,除个别复杂题因式子较多,不如笔算快以外,其他都明显快于笔算。
尽量全部在脑海里想,实在不行写几个数字,再次就是列出式子——切忌搞得像小学生一样,各种运算过程(又不是按步骤给分)
心算技巧可以看看我这篇文章
若有其他方面的疑问,可以查看这篇指南
问题二、数量关系怎么做?
具体数值型(简单):该题型是已经给出了效率或总量的具体数值,该题型一般使用方程法,相对比较简单。
(1)解题技巧:
①设未知数:
效率或总量已知,这里就不方便使用赋值法了,因为容易照成冲突。
②找等量关系:
题干中一般都会给出等量关系,这个属于初中知识点,也必须熟练掌握。
③列式求解:
如果不会,那你可以重新温习一下初中的数学课本了。
(2)真题演练:
例题:某企业有甲、乙两个口罩生产车间,每天工作8小时,共生产口罩3万只,若每天
甲、乙两个车间分别加班两小时和三小时,则可多生产口罩一万只,若每天甲、乙两个
车间分别加班三小时和两小时,则两个车间生产62万只口罩,所需的时间为:
A、14天
B、15天
C、16天
D、17天
——202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《行测》题(B类)
文章说明:本文收集于网络,仅作参考,若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!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本站联系邮箱:791040788#qq.co m